2025年的隆冬,我裹着厚重的羽绒服,独自踏上了珲春防川的旅程。这片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土地,以其“一眼望三国”的壮丽闻名,却在冬季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孔——零下30℃的寒风裹挟着雪粒,像刀子般划过脸颊,连呼吸都仿佛被冻结成冰晶。我站在龙虎阁的观景台上,试图透过白茫茫的雾气寻找日本海的轮廓,却被暴雪逼得退回室内。那一刻,我意识到,这趟旅程远非想象中的“打卡式旅行”热丰网,而是一场与自然博弈的生存挑战。
暴雪中的迷失(Lost in the Blizzard)
原计划徒步探访土字牌界碑的行程,因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彻底打乱。导航信号在边境地区时断时续,积雪没过膝盖,每一步都像在沙丘中跋涉。
防川的沙丘公园在冬季化作一片银白沙漠,我跌跌撞撞闯入其中,体温随着天色渐暗迅速流失。手指冻得麻木,连保温杯里的热水也凝结成冰碴。绝望中,远处忽现一点微光——是防川村的朝鲜族民宿老板老金,他举着手电筒,用生硬的汉语喊着:“这边!快进屋!”
展开剩余76%春日的重生(Rebirth in Spring)
三个月后,我重返防川。冰雪消融,图们江畔的野生红莲在春风中舒展嫩叶,莲花湖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。我跟随研学团队漫步三国边境木栈道,听导游讲述吴大澂收复国土的历史:1886年,这位晚清外交官以一块“土”字界碑,为国家争回8公里疆土。
手指抚过花岗岩碑面粗粝的刻痕,历史的重量与春日的暖阳一同渗入掌心。防川村的朝鲜族阿妈妮递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辣白菜汤,发酵的酸辣味混合着米酒香,在舌尖炸开鲜活的生命力。
盛夏的考验(Test of Midsummer)
七月台风季,暴雨让防川变身水泽之国。洋馆坪路堤——那条最窄处仅8米的中国“领土脊梁”——在狂风中震颤,江水几乎漫过堤岸。我蜷缩在景区新设的休憩驿站,看工作人员冒雨加固防滑护栏。潮湿的空气里漂浮着图们江的腥咸与森林的松香,远处俄朝铁路大桥在雨幕中若隐若现,宛如钢铁巨兽的骨架。当阳光撕开云层,滩欢乐谷的沙粒闪烁着碎金般的光芒,赤脚踩上去的灼热与江水的沁凉在脚踝交织,冰火两重天的触感让人恍如置身魔幻之境。
秋日的馈赠(Autumn's Gift)
十月的防川是调色盘打翻的盛宴。沙丘公园的枫叶燃成一片火海,与碧绿的图们江形成强烈撞色。我参加边境快艇漂流,快艇划破江面时,惊起成群丹顶鹤,它们舒展的翅膀掠过中俄朝三国的天空。在防川民俗村学习制作打糕时,木槌撞击石臼的咚咚声与朝鲜族民谣的婉转旋律交织,糯米清甜的香气缠绕着屋檐下的辣椒串,(WwW.uyzfa.CN)构成多感官的民俗交响乐。
夜幕降临时分,龙虎阁的玻璃幕墙映出三国灯火,俄罗斯的暖黄、朝鲜的幽蓝与中国的霓虹在夜色中悄然对话。
反转的结局(The Twist of Fate)
最后一次造访是在次年暴雪封山的深冬。我受困于张鼓峰下的废弃观测站,手机电量耗尽,体温计显示-25℃。正当意识逐渐模糊时,一阵犬吠穿透风雪——是防川边防连的巡逻。战士们用雪橇将我送回哨所,铜炉上沸腾的奶茶蒸腾起白雾,班长指着墙上的地图说:“你看,这‘一眼望三国’不仅是风景,更是无数人用生命守护的疆界。(WwW.imicw.CN)”窗外,界碑上的国徽在雪光中熠熠生辉。
永恒的三国边界(The Eternal Tri-border)
如今再登龙虎阁,四季轮转的记忆如电影胶片在脑海中闪回:春日界江破冰的轰鸣、盛夏莲花绽放的脆响、秋日沙粒滚动的窸窣、冬日雪花凝结的静默。防川教会我的,不仅是“鸡鸣闻三国”的地理奇观,更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、对历史纵深的理解,以及绝境中人性微光的珍贵。当游客们争相在观景台拍摄标准打卡照时,我总会走向那面刻着“祖国在我心中”的浮雕墙——那里藏着一片未融的雪,像时光的琥珀,封存着关于生存、相遇与重生的所有故事。(sda.ysult.CN)
发布于:湖北省迎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